【一段從紙到墨的旅程:朴子書法班的跨域學習日記】![]()
11 月的兩個週六,朴子書法班走進了一個看似安靜,卻滿溢故事的地方-嘉義縣無形文化資產「糊紙」的保存者蔡承哲老師的工作室。
踏進老師的工作室,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精緻的紙糊作品,每一件都像在靜靜講述著自己的故事。蔡老師先從糊紙的技法談起,說明紙材、造型與工序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記憶。學員圍在作品前,聽著老師分享這門技藝的脈絡,也在作品之間找到自己與傳統之間新的連結。
接著的兩週,是將故事化為作品的歷程。
從黏紙開始-把金牌的基底一層層堆起來,讓結構扎實而穩定。
接著上色-雖然全班都以金色為主,但每位學員在筆觸與明暗層次上都有自己的詮釋,讓金色呈現不同的光澤與氣勢。
最後再進行細部裝飾,收住造型,也讓每件作品呈現獨特的溫度。
等作品完成成形,大家重新拿起熟悉的毛筆。與以往不同的是,這次的書寫不只是練字,而是為自己的作品落下一句「祝福」。墨落之處,不只是一行字,而是兩週的投入、理解與創造的成果。
這趟跨域的旅程,讓書法不再只停留在紙上,更走進工藝、走進傳統,也走進每位學員的生活感受裡。
手的感觸、筆的重量、紙的溫度,都在這兩週悄悄連結在一起。
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學習現場,讓技藝彼此交流,也讓文化在社區中繼續被看見、被感受。